金朝曹衍的《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以下简称《金碑》)记载了辽金时期云冈石窟的建造。其间自辽代开端修建的十个寺庙,大约是后接石窟或建于山顶的木构修建石佛古寺。虽“亡辽季世,响马群起,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但近百年的考古开掘发现了近十处辽金时期释教寺院遗址,出土了大批修建资料和日子用具等遗物。
云冈研讨院院藏辽金时期文物有砖、瓦件、脊兽类等修建资料,陶器、瓷器、砚等日子用具,陶塔、小瓷瓶等供养用具坩埚、磨石等出产用具。
通过历年考古查询和开掘,在第1、2窟前,第3窟前,龙王庙沟西侧洞窟前,第5、6窟前、第9、10窟前,第11~13-4窟前,昙曜五窟前发现辽金时期修建遗址,有柱基础、柱穴、铺砖地上、蓄水坑、僧房等遗址,出土了修建资料和日子用具,这些与《金碑》所载之十寺有着亲近的联系。
修建资料中的砖类有沟纹方砖、绳纹长条砖、沟纹长条砖、“官”字长条砖、彩砖斗等。瓦类有板瓦、简瓦、檐头板瓦、檐头筒瓦(含瓦当)、瓦条、压带条、平口条等,其间有灰陶质也有琉璃质,部分灰陶筒瓦、板瓦涂红彩。脊兽类有鸱吻、雀替、兽头、凤鸟、嫔伽等。
1.砖 砖有方砖和长条砖,均为陶质,呈青灰色。方砖下多为13道沟纹。长条砖又分绳纹长条砖和沟纹长条砖。绳纹长条砖纹理较细:沟纹长条砖砖下有5道、6道或7道沟纹。沟纹砖的制砖模具纷歧样,有的用条纹较规整的绳状模具制成,沟纹的长度到达砖的边际;有的用条纹较润滑的模具制成,沟纹坐落砖的中心部位,四周较宽(图版006页);有的沟纹较细,沟纹间又斜间伸出细短斜线页)。其他,砖还有“官”字长条砖(图版005页)。
2.板瓦 板瓦的原料多为灰陶,有的被火烧成赤色。瓦身泥条盘筑,胎体较疏略,有的搀杂较大的石英颗粒或料礓石,有的可见烧结块,有大小纷歧的孔隙。凹面布纹,近宽端处多不修整,近窄端处修整抹平。宽端端头直切或斜切,窄端多削薄抹圆。瓦身近宽窄两头处大都压印一条凹槽,应是为了切开取直而设。瓦身旁边面的切痕宽窄纷歧,同一件瓦两边的切痕宽窄也不相同,但切痕宽度最宽不超越瓦身的1/3。破面未修整。凸面简略修整,有的凸面可见先纵向刮削修胎再横向抹平的痕迹。
3.檐头板瓦 檐头板瓦按原料不同可分陶质和琉璃两类。陶质檐头板瓦,瓦身泥条盘筑,前部端面与瓦身凸面夹角呈钝角,端面与瓦身相接的凹凸双面多有横向抹平痕迹。檐头板瓦端面用东西划出4~6道泥条不等,再有挑选性地对泥条进行戳切,切1条或2条不等,最下方的泥条以缠细绳的棒状物斜向上按压,少数的直接用手指压。因按压起伏较大,泥条呈波浪形(图版012页)。通常是第2道泥条或第2道和第4道被尖圆头或扁条形东西斜向戳切,两泥条截切方向大都相反。最美丽的是第2道和第3道泥条相对戳切,截切东西为带有3个尖圆头并排的东西,全体呈麦穗状(图版013页)。琉璃檐头板瓦,施釉前通体刷一层化装土,露明部分施绿釉,端面装修与灰陶檐头板瓦相同。
4.简瓦 简瓦按原料不同分为琉璃和灰陶两类。灰陶类简瓦,瓦身泥条盘筑,平面呈长方形,瓦舌平面呈梯形,断面均为半圆形。凹面布纹,凸面修整。瓦舌矮小呈斜坡状,瓦身与瓦舌凸面相接处内凹。旁边面加工办法有两种:一种旁边面切痕约1/3或不到,破面未修整,与瓦舌相对一端歪斜打齐;另一种旁边面砍削或切开后瓦削,与瓦舌相对一端平齐。琉璃釉筒瓦有绿釉、黄釉、黑釉、三彩釉,两旁边面切削。
5.檐头筒瓦 檐头筒瓦由瓦当和筒瓦粘接而成。粘接之前,筒瓦两边边需进行砍斫切削处理。檐头筒瓦大都仅留存瓦当。瓦当边轮宽平且多比当面要低,与简瓦相接呈直角状,相接处抹平,大都还留有刻划的放射状竖线纹,烧成紧致,磨损严峻。窟前遗址出土的瓦当按图画分有兽面纹瓦当、莲斑纹瓦当,龙纹瓦当等,其间当面图画最具特征的是兽面纹瓦傍边的Bd型兽面纹瓦当、小兽面纹瓦当以及莲斑纹瓦傍边的联珠莲斑纹瓦当。
(1)兽面纹瓦当 兽面纹瓦当均为灰陶质,形式多样,大都周环绕以联珠圈及凸棱圈。当面留神凸起,边轮宽低。大都兽面纹瓦当较大,直径为15~19厘米。直径较小的兽面纹瓦当咱们叫做小兽面纹瓦当(考古陈述中为E型[2],图版022页),直径为10.7厘米,会集出土于龙王庙沟西侧的厅堂遗址,第5、6 窟山顶释教寺院遗址仅见1个残件。兽面纹瓦当留神兽面凸出,兽面脑门、粗眉、额骨凸出,兽头周围遍饰卷毛,外缘刻划一周凸梭,边轮低宽且向边际歪斜;与简瓦相接处呈直角,当背上部刻划菱形线,其下有一条横线,用以规整与简瓦相接。瓦身旁边面进行斜切并修整。
直径较大的兽面纹瓦傍边当面图画中心的兽面有大有小,大的根本占有当面大部分,小的占有当面中心方位。Bd型兽面纹瓦当(考古陈述中为Bd型,图版020页)当面中心为拱起的小兽面,之外顺次环绕着与波状纹般配的凹形联珠纹圈、细凸棱圈、联珠纹圈以及宽圈线。边轮窄平,比当面稍低。瓦当内面通过细心抚平调整,与筒瓦部接合的视点简直呈直角。简瓦凸面细心修抚。旁边面削平且呈倒角。瓦体胎土细密,含少数砂粒,烧成坚致。Bd型兽面纹瓦当在龙王庙沟西侧遗址FI、F3僧房遗址出土数量较多,2011~2012年第5、6窟山顶辽金释教寺院遗址北部仅出土1件,在第3窟前明晰出土于窟内东前室与后室甬道之间的辽代地层、金代地层,窟前金代地层也有出土[3]。第3窟前虽未发现辽代地上遗址现象,但Bd型兽面纹瓦当出土于辽代地层,归于辽代瓦当,据此估测龙王庙沟西侧遗址F1、F3僧房遗址应是辽代的修建,与同遗址出土的辽西京仁和坊砚台[4]、宋代钱币同是辽代创立释教寺院的有力依据。第5、6 窟山顶北部有或许是在辽代时有修建。龙王庙沟西侧同组修建中的FI遗址出土的数量较多的小兽面纹瓦当(E型)也有必定的或许是辽代的。而龙王庙沟西侧遗址FI、F3僧房遗址见到的A型、F型兽头瓦当或许为金代修建沿袭,与此遗址发现的很多金代瓷器,如鸡腿瓶、油滴釉碗、白瓷器等相辅证。云冈石窟辽金释教寺院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瓦当,大多难以明晰断定其详细归于辽代仍是金代,有待更多的考古资料进一步证明。
(2)联珠莲斑纹瓦当 莲斑纹瓦当有侧视莲斑纹,联珠莲斑纹、莲斑纹梵文、单莲瓣莲斑纹四种图画,其间窟前遗址以联珠莲斑纹瓦当最具特征,当面较平展,留神饰凸起圆。因联珠与莲瓣数量不同,联珠莲斑纹瓦当被分为两种。其间一种比较周正,当面呈圆形,留神圆乳外饰小联珠圈、双层莲瓣、两周细凸棱圈、大联珠圈及一周凸棱圈,凸棱部分被抹平,见于1992年考古的第11~13-4窟前,第14~20窟前,第3窟前,2011 ~2012年第5、6窟山顶辽金释教寺院遗址。此种联珠莲斑纹瓦当均为同一瓦范制造,比较其他窟前遗址,第3窟前出土的此范图画更含糊些,所以第3窟修建释教寺院修建时除用此种旧范瓦当外又做出新范,即另一种联珠莲斑纹瓦当(图版028页)。其当面略呈椭圆状,与上一种瓦当图画元素相同,但小联珠圈、双莲瓣、大联珠圈数目不同,且边轮宽,边际变薄,胎夹大砂粒、料礓石,仅出土于第3窟前和窟内金代地层。
第11~13-4窟前考古开掘据柱网摆放状况剖析,第11~13-4窟前的辽金时期修建或许为面阔九间的木构窟檐修建,地上铺有方砖。遗物仅在第13-4窟前出土,有筒瓦、板瓦、檐头板瓦、联珠莲斑纹檐头筒瓦和瓦当、瓦条、沟纹长条砖,沟纹方砖等修建资料,瓦件胎质相同,或许正是辽金时期的修建资料。此区域方砖铺设下的柱洞内出土有辽末金初的黑釉碗,所以铺垫层的时刻上限为金初。铺垫层中又发现有辽代黑釉罐,金代孔雀蓝釉瓶、酱釉双系罐等,由此估测,第11~13-4窟前修建的年代为金代,联珠莲斑纹瓦当归于金代修建资料。
因同范联珠莲斑纹瓦当的出土,可估测第3窟前,第9、10窟前,第11~13-4窟前,第14~20窟前,第5、6窟山顶释教寺院修建或许为金代修建或修理。
6.瓦条瓦条有压带条、平口条,原料有泥质灰陶和琉璃质。压带条平面呈长方形,断面呈弧状。切开瓦的类型纷歧样,有的由筒瓦切开而成,横剖面呈弧形,凹面窄,凸面宽,一旁边面残留有白灰痕,两头面平直(图版011页);有的由板瓦切开而成,横剖面近乎平直,凹凸双面近等宽,两头面平直(图版069页),凹面有布纹,凸面修整,两旁边面切痕较小,破面未修整。平口条则较为简略,平面呈长方形,条身较为平直(图版072页)。
7.脊兽 窟前遗址损坏严峻,脊兽多为残件,仅第3窟前出土1件套兽,较完好。其前端捏塑成兽首、后端呈圆筒状,用以仔角梁的榫头刺进(图版032页)
日子用具首要有陶器和瓷器。陶器的首要器型有盆、罐、瓶、碗、甑、陶圈、香炉等。陶盆的数量最多,残存很多的口部及底部。瓷器的器型有碗、盘、罐、瓶、盆、器盖、洗等,釉色以白釉、黑釉、茶叶末釉为大宗、还有白釉黑(褐)彩、复色釉、青釉、孔雀蓝釉、低温黄釉、绿釉、三彩、红绿彩等。瓷器装修办法多样,素面、刻花、剔花、印花、划花、彩绘等均有。此外,还发现有佛像眼部的黑釉眼球以及骑马童子瓷塑等器物。
白釉瓷器大致有两品种型:第一类是细胎化装白瓷,胎质坚薄,表里施白釉。这类瓷器的烧制办法很少运用复烧,支足多用垫珠,一般有8~10个;第二类是少数的定窑薄胎细瓷。此外,还有高温缸胎釉瓷,器壁胎体较粗,釉色以茶叶末绿、黑、褐等色为主,代表器型包含绿釉剔花大罐、划花罐和鸡腿坛等。窑口大多来自当地及周边区域的窑场,首要有大同的青磁窑,浑源的界庄、古瓷窑、青瓷窑、大磁窑,朔州的下磨石沟村瓷窑,怀仁的鹅毛口、小峪村瓷窑等,河北定窑和陕西耀州窑的产品偶见。
修建资料首要有瓦件和脊兽。瓦件品种与窟前遗址适当,与窟前遗址瓦件比较,山顶释教寺院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当面图画较为丰厚。
1.檐头筒瓦 檐头筒瓦按当面的图画装修分约有六个品种,即大兽面纹瓦当、兽面衔环纹瓦当、迦陵频伽纹瓦当、莲花化生童子纹瓦当、莲斑纹瓦当、十字花卉纹瓦当。檐头瓦当边轮宽,边际薄,呈斜坡状。大都瓦当会集出土于2011 ~2012年第5、6窟山顶辽金释教寺院遗址,其他遗址仅出土几件。
(1)莲斑纹瓦当 莲斑纹瓦当的原料有灰陶质的,也有施琉璃的。其间莲斑纹梵文瓦当为绿色琉璃质,留神圆乳丁花蕊中书写梵文(图版087页),仅见于2011~2012年第5、6窟山顶辽金释教寺院遗址。
(2)迦陵频伽纹瓦当 当面留神微凸,迦陵频伽侧身向左站立。其外饰两周凸棱夹一周联珠纹,上部凸棱及联珠多被压平,单个下部联珠也被压平。反面与筒瓦相接处稀有道划痕。瓦当恢复直径为14.4厘米(图版090页)。单个合角筒瓦的当面也饰迦陵频伽。第11~13-4窟前遗址出土有1件迦陵频伽纹瓦当残范。迦陵频伽纹瓦当会集出土于 2011 ~2012年第5、6窟山顶辽金释教寺院遗址塔基周围,其保候鸟胫的茸毛为辽代鸟纹的特征,应是辽代的瓦当。
(3)莲花化生童子纹瓦当 留神莲花化生童子脸庞圆润,五官含糊,双耳垂肩,仅露上半身,双手合十,帔帛从死后顺着双臂从两肘外垂。外围饰一周凸起密布的短线纹和一周联珠纹,联珠多被压平(图版091页)。莲花化生童子纹瓦当的放射状细线及宽且斜坡状的边轮具有辽代特征,估测为辽代瓦当。莲花化生童子纹瓦当留神图画仿照的是北魏时期盛行的化生图画,是云冈石窟特有的瓦当图画。
(4)兽首衔环纹瓦当兽首衔环纹瓦当按图画分两种:一种留神兽面高凸,兽面头顶竖立几撮毛发,小眼圆睁,鼻呈三角形,嘴闭合衔半圆环,数量较多(图版085页);另一种兽面稍大些,面部有些含糊,大圆眼带眼眶,圆鼻头,相同是嘴闭合衔半圆环,(考古陈述中为兽面C型)。二者均仅见于 2011 ~2012年第5、6窟山顶辽金释教寺院遗址。
兽首衔环纹瓦当从唐到金代均有出土,如太原晋阳古城的唐、五代时期遗址出土的兽首衔环纹瓦当(图1),金代太子城遗址也有出土,云冈石窟的两种兽首衔环纹瓦当,兽面周围毛发呈放射状,边轮较宽呈斜坡状。巴林左旗辽祖陵一号陪葬墓出土的兽首衔环纹瓦当(图2),其兽面毛发松懈,长条形嘴,口衔一环更邻近[5],具有辽代特征,显着承继了隋唐时期兽面纹瓦当的风格特征,且此类瓦当会集出土于遗址中部台基周围,应是此修建的首要用瓦。较为奇特的是,其间大圆眼兽面衔环纹瓦当(C型)在西京城内善化寺也有出土,据当面联珠完好与否的特征,似为同一瓦范所制成,且善化寺出土的瓦当更为精巧些。
(5)兽面纹瓦当辽金时期大兽面纹瓦当有多种图画,研讨者分型的规范纷歧,多以兽面五官不同来分型。综观云冈石窟辽金时期释教寺院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瓦当,当面留神凸起,兽面大体可分嘴微闭的和露齿的两类,细节上又各有特征。
嘴微闭兽面纹瓦当(考古陈述中为A型),边轮低窄,兽面图画明晰,有双角、抬头纹,嘴微闭含着三棱金刚杵。兽面外饰一圈联珠纹,上部与筒瓦联接处的联珠多被抹平。同类型瓦当也饰于同遗址的脊头瓦(图版080页)上,也有少数出土于1987年龙王庙沟西侧窟前遗址、鲁班窑石窟。
露齿兽面纹瓦当类型相对丰厚,以Ba型数量最多,有84件。Ba型兽面相同有双角、抬头纹,张嘴露牙,嘴含三楼金刚杵,毛发细密。兽面外侧有两道细凸棱楼夹一圈联珠纹,上部联珠及细凸棱多被抹平(图版081页)。
其他类型如 Bb型(图版082页)、Bc型、D型(图版083页),数量仅有几件,也多出土于第5、6窟山顶释教寺院遗址。
辽金时期以兽面纹为首要图画,现在学界对其分期断代仍无一致[6]。与D型瓦当邻近纹样的瓦当发现于西京城内许从赟配偶合葬墓。此墓是辽景宗乾享四年(982)编年墓,墓门砖砌门楼,并砌有屋脊,檐头施板瓦和兽面纹瓦当。该瓦当(图3)面模制兽面,外缘宽平,相同是小圆眼竖耳、阔口呈梯形,吐舌露牙,有抬头纹,直径为16厘米。当面略平、梯形阔口、吐舌露牙应是辽代前期兽面特征。辽西京设置之前约百年以及金代皇统七年(1147)立《金碑》之后的云冈石窟建造,《金碑》无载,于第5、6窟山顶释教寺院遗址发现的辽前期兽面纹瓦当或许归于辽代前期非国家修建的寺院修建。
2. 背兽 脊兽类有鸱吻、脊筒、套兽等,均为残件,原料有陶质也有琉璃质。垂兽形状根本相同,双眼圆睁凸出,打开的大口内舌头下卷,上吻短且轻轻上翘,眼球、嘴唇周围及两腮或体现肉褶或磨光(图版095页),有的兽面额间阴刻一个“王”字(图版094页)。
鸱吻(图版007页)外侧存4个连弧状脊凸,脊凸左右两边阴刻水滴状纹饰。内侧以半圆形交织相叠为鳞,内刻3条放射状线。脊凸两旁边面相交成锐角,构成三角筒状。
鲁班窑石窟出土辽金时期的修建资料有瓦件和脊兽,瓦件品种与窟前、山顶遗址相同。
(1)龙纹瓦当 云冈石窟出土的龙纹瓦当有两种图画,且较为邻近。鲁班窑石窟出土龙纹瓦当数量较多。龙头居留神,龙头旁边面呈扁长状。龙身环绕于龙头周围,龙身强健,满刻鳞片。龙身外绕一圈凸棱。第3窟内金代龙纹虽仅存半个龙头和1个前爪及龙尾,但与鲁班窑石窟出土的龙纹瓦当应是相同的图画。还有一种龙纹瓦当见于1987年龙王庙沟西侧窟前遗址,边轮很窄,留神高雕团龙,龙头长吻相闭前伸,4条龙腿呈放射状向四周伸出,龙身周围与边轮空白处饰云纹(图版015页)。
龙纹瓦当呈现于宋辽时期,金代遗址多有发现,仅仅金代瓦傍边的龙更为娇健、瘦劲。辽代的龙纹瓦当承继唐代龙纹的风格特征,受宋代影响也大,龙爪为3趾且蔓延有力,口角深大,上吻起翘,龙角根部分叉,身体、尾部粗大健壮。云冈石窟辽金时期释教寺院遗址出土的两个类型的龙纹瓦当,张嘴吐舌,头部鬣发后飘,身体盘曲,呈腾跃状,尾部与后肢交叉并曲折,肘部有毛,每爪有3趾。这与洛阳顺天门遗址出土的龙纹瓦当、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出土鎏金银盒的龙纹(图4)邻近,估测应是辽代的龙纹瓦当,可知出土龙纹瓦当的第3窟、鲁班,窑石窟有辽代的构建。
(2)兽面纹瓦当鲁班窑石窟出土的兽面纹瓦当的数量也很可观。其类型单个与窟前释教寺院遗址相间,大部分是新呈现的兽面图画。
兽面纹有的短粗眉,大眼,方形阔口露齿(图版184页);有的圆弧状阔嘴露齿,外周联珠划短线页);有的与此类似,额上毛发稀少呈发射状,外绕大颗联珠圈及凸棱各周(图版182页);有的带菱形眼眶,粗眉波曲(图版188页);有的粗眉成缕状斜直上翘,面部外须毛两两外卷(图版186页),或是粗眉上翘,或是弧形大嘴,面部须毛外卷,外绕大颗联珠圈。
2.脊兽鲁班窑石窟邻近遗址出土了多件形制不同的脊兽构件。兽头双眉粗长,眼球凸出,兽口大张或闭合,獠牙明晰,斜向后方,兽头后接浅弧形背板。该构件被放置于修建垂脊或戗脊最前端,对房顶瓦垄起封护效果,且先嫔伽后凤鸟。嫔伽与凤鸟,内部中空,兽身背面近底部处有圆形穿孔,或用来与房脊固定。
云冈石窟不管是窟前遗址仍是鲁班窑石窟出土的辽金时期鸱吻构件均不完好,其所留存部分外缘摆放凸棱表明鳍,鸱身饰花瓣状鳞片,瓣内装修三条放射状刻划线,以示鳞,与大同辽代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鸱吻(图5)、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所存佛龛之天宫壁藏中可见的辽代木雕鸱吻邻近。梁思成先生记载其“形制与独乐寺山门鸱吻完全相同,尤为罕贵之辽代遗物”[7],其还与辽祖陵甲组修建基址西基址[8]、吉林永平遗址(图6)、白城金家遗址出土的辽陶鸱吻(运用年代为辽中期)残件邻近[9]。云冈石窟出土的辽金时期兽头不管张口仍是沉默,均为短上吻,端部微上翘,与辽祖陵龟趺山修建基址、黑龙门门址出土的陶兽头,赤峰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图7)以及耶律弘礼墓(1096)出土的陶兽头(图8)[10]邻近,为辽代产品。与金代兽头上吻很长,上翘呈波浪形,腮部呈圆鼓状摆放有别[11],鲁班窑石窟出土的凤鸟呈站立姿势,胸部茸毛呈蕉叶状朝下交织散布,双翼呈三重覆羽三重飞羽式向死后斜展,与赤峰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的陶凤鸟(图9)[12]邻近。嫔伽腹部以上为人形,下部塑成鸟身,呈筒状。双手合掌于胸前,鸟身死后双翼折断,胫部覆羽饱满。辽代嫔伽出土很少,于金代修建遗址中多见。此式嫔伽与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址[13]出土的陶嫔伽有邻近之处,但与金代嫔伽双手捧圆饼状或花果状物,下半身不塑鸟身而仅保存双翼的特征有差异,还应是遭到宋代嫔伽形象的影响。
云冈石窟辽金释教训院遗址出土的日子用具中,饮食用具和贮藏用具如(罐、壶、瓶),有陶质的,也有瓷质的。贮藏用具以瓷质居多,作为炊具并具有贮藏功用的盆则以陶质为主,食器的碗盘则以瓷质为主。砚台运用痕迹显着,这从旁边面阐明辽金和尚抄可经文盛行。
修建资料中的联珠莲斑纹瓦当、莲花化生童子纹瓦当、侧视莲斑纹瓦当、迦陵频伽纹瓦当图画在现在的辽金时期考古发现中仅见于云冈石窟遗址。联珠莲斑纹瓦当、莲花化生童子纹瓦当当面图画均为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盛行的纹样。辽金时期的瓦当多仿照北魏瓦当的图画,但不失本身的时代特征,如边轮变宽,低于当面,联珠颗粒往往较大,且常常被抹平。联珠莲斑纹瓦当联珠圈表里均有凸棱圈,莲花化生童子纹身周以密布的短线圈代表莲瓣,与其相接的筒瓦瓦身也呈短粗状,筒瓦两边边进行砍斫切削处理。这是云冈石窟辽金时期修建的特征,与其他当地的莲斑纹瓦当以单瓣莲居多不同。
云冈石窟窟前与山顶以及武州川彼岸的鲁班窑石窟和辽金时期修建遗址中出土了各类型的修建资料及很多的日子用具,阐明在辽金时期云冈石窟窟前建造有佛殿,它不仅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仍是日子场所。
[1]宿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新发现的大同云冈石窟寺前史资料的开始收拾》,载宿白:《我国石窟寺研讨》,北京:文物出书社,1996年。宿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讨——与日本长广敏雄教授评论有关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载宿白:《我国石窟寺研讨》,北京:文物出书社,1996年。
[2]此文中兽面纹瓦当所列类型均以云冈研讨院、山西省考古研讨院、大同市考古研讨所出书的《云冈石窟山顶释教寺院遗址考古开掘陈述》以及云冈研讨院、山西省考古研讨院、大同市博物馆出书的《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开掘陈述》中的瓦当类型为规范。
[3]云冈研讨院、山西省考古研讨院、大同市博物馆:《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开掘陈述》,北京:文物出书社,2023年,第39、103、133页。
[4]成顺:《辽庆州古城出土“西京古砚”》,《文物》1981年第四期。曹臣明:《辽金“西京仁和坊”澄泥砚及有关问题》,《文物国际》2014年第2期。
[5]内蒙古文物考古研讨所:《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陵一号陪葬墓》,《考古》2016年第10期。
[6]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等:《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宫城城墙2014年开掘简报》,《考古》2015年第12期;《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宫城东门遗址开掘简报》,
《考古》2017年第6期;《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宫城南门遗址开掘简报》,《考古》2019年第5期;《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宫城修建基址2019年开掘简报》,《考古》2020年第8期。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皇城西部修建址2015年开掘简报》,《考古》2017年第6期;《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皇城东部修建址2016-2017年开掘简报》,《北方文物》2023年第5期;《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南城南垣西门址开掘简报》,《考古》2019年第5期。贾洲杰:《内蒙古区域辽金元时期的瓦当和滴水》,《考古》1977年第6期。
[7]梁思成:《我国修建史》,北京:日子·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221页。
[8]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讨院:《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查询开掘陈述》,北京:文物出书社,2023年。
[9]吉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白城永平辽金遗址2009 2010年度开掘陈述》,北京:科学出书社,2015年;《吉林省白城市金家金代遗址的开掘》,《边远地方考古研讨》2012年第2辑。
[10]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等:《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查询开掘陈述》,北京:文物出书社,202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等:《辽宁北镇市辽代耶律弘礼墓开掘简报》,《考古》2018年第4期,第54-55页。
[11]海日:《辽金修建脊饰的考古学研讨》,吉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24年。
[12]张汉君:《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营建前史及其修建构制》,《文物》1994年第12期。
[13]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址》,北京:文物出书社,2008年。